日期
人物库 元朝
郭奎元末明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明间庐州府巢县人字子章
元末从余阙治经,屡称之。
朱元璋起江淮,归之,从事幕府
朱文正为大督开府南昌,命参其军事。
文正未得封赏,态度失常,得罪太祖连累坐诛。
有《望云集》。
望云集》五卷,明郭奎撰。
字子章巢县人
从元余阙学,慷慨有志节。
朱文正大都督府南昌,尝参其军事。
文正得罪,亦坐诛。
明史·文苑传》附见《王冕传》中。
当干戈扰攘之际,仗剑从军,备尝险阻,苍凉激楚,一发于诗。
五言古体,原本汉魏,颇得遗意。
七言古体,时近李白
五言律体,纯为唐调。
七言律体,稍杂宋音。
绝句则在唐宋之间。
元末明初,可云挺出。
赵汸宋濂皆为之序,推崇甚至,良不诬矣。
五卷之末,附短札三篇。
案嘉靖辛夘吴廷翰重刋是集,但称五言古诗三十七、词歌曲十三、五七言律百有九、排律杂诗四十四,不言有文。
岂后人得其手稿附入耶。
集中送《陈克明茶陵诗》,瑚琏字押入平韵,盖古人三声之法。
古诗《上山采蘼》,以“素”、“馀”、“故”同押。
刘琨《赠卢谌诗》以“璆”、“叟”同押。
盖即其例,非落韵也。
昔者,子朱子说诗,于性情之道,风雅之用,备矣。
然未尝不以体制音节为言。
他日评汉魏以来至近代词章,各极所长,权度甚精,而独谓古五言不可轻变。
盖述作有体,变复之际,昔人所难。
大儒先生不敢忽也。
汸游临川时,尝以此说质于雍虞公,且问所以为合作者。
公曰:三百篇而后,有汉魏六朝
朱子尝有取焉。
然其为体不一,大抵世有治乱,人品风俗不同,极其才情则淫伤而无节,尚词藻则绮靡而失真,善学者慎之可也。
余独爱阴何徐庾氏作,音和而庄,思约而正,华不至,约不至陋,浅而不浮,深而能著。
其音清以醇,其节舒以亮,有承平之遗风焉。
然后知杜少陵所以称诵不置者,盖在于此。
大历元和而后知者鲜矣。
日观公诗稿,试以此说求之,颇得去取大意。
往来江湖间,每论诸能诗者,或唯唯或否否,唯武威余公所赋乃若一以公言为师,无复他有,出入而高雅浑厚,自非齐梁间作者可及。
岂禁苑从游时,尝论及于斯耶。
抑所见之偶同也。
自是每恨不得全稿观之,兵兴以来,此事姑置。
岁辛丑春正月初,与淮南郭公子章遇于星源,子章尝游余公之门者也。
因论公平居崇尚选学,于后来变体一无取焉。
而五七言近体,每欲弃绝不为。
公大节既立,而诗文皆散逸罕存矣。
闻者相与太息,于是乃得子章所赋曰《望云集》者,与一二友朋共吟讽焉。
古五言远宗魏晋,得其高风远韵,不杂后人一语。
近体亦质厚微婉,足以达其志气所存。
信乎渊源之有自也,又可见余公居常教人悉本朱子,至其斧藻盛时,陶写幽抱,独与虞公相表里,而不必他人之已同,斯其所以为合作者,与以子章之才能守师法而不变,亦可谓贤矣。
友人有请而传之者,乃述所闻书于卷端,庶观者知所自来也。
或曰郭公志士也,今四海横流,生民涂炭,起管夷吾舅犯先轸,诸人相与属櫜,鞬执鞭弭,以救之犹恐不及,顾相与论歌诗之源,制作之体,无乃非公意乎。
虽然,吾闻子章少无宦情,尝欲泛大江三峡,徜徉蜀汉之间,览诸山川之奇秀,吊昔人经营遗迹,求严君平岷峨之墟,咨访大人先生之流,相与上下。
其议论然后大发于诗,遭乱志勿遂也。
语曰在朝言朝,在野言野,使子章据功名之会,真有以自见于当时而诵其诗者。
考论师友渊源与其高蹈之志而传之,不亦可乎。
新安赵汸序。
望云集》者,郭君子章所作之诗也。
子章尝从青阳先生学治经,而性尤嗜诗。
自黄初以降,诸名家多嚅哜其芳腴,故剔句锼辞,趣味隽永。
而韵度婉微,青阳亟称其能。
曾未几何,戈甲抢攘,二亲与弟昆咸亡。
子章只影飘零于江湖间,进退无依,遂仗剑从军,艰难险阻,莫不备尝。
凡世道之污,隆时序之,推移人事之变,更每触之于目。
必有感于心,感久辄悲,悲不能已,乃悉假诗以写之。
通名其集曰《望云》。
望云志思亲也。
余常取而观之,何其情思之萦纡,音节之激烈哉。
譬犹秋风刁骚,霜月凄白,孤臣畸士,恸哭于山泽苍凉之间。
而闻者莫不陨涕焉。
哀思之切,何其一至此乎。
在昔先王之世,四方乂宁,民各保其室家,颂声洋溢播之郊庙。
及其衰也,政赋日逼,士困于行,役而不能归,至有陟屺岵以望其父母与诸弟者。
说者谓其思之切而哀之至,况子章兵难相仍,非特行役之劳而已。
亲没家燬,非特不能归而已,宜其情之所触有不能自已也。
夫以子章之才之美,不生于太平无事之日,以颂清庙閟宫之盛,顾独驰骋于变风之末。
呜呼!
其命也耶,其命也耶。
虽然,否与泰相为循环者也。
今天已厌乱,戈甲将向息矣。
子章方宣嘉猷以著劳烈,其必吐和平之音,以鸣天下之盛耶。
子章名奎淮南人金华宋濂序。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子章,以字行,巢县人
朱文正大都督府节镇江西太祖参谋文正得罪坐诛有望云集
字子章,以字行,巢县人
明初朱文正开府南昌以儒士为参谋
文正得罪,坐不谏诛。
有《望云集》五卷。
(《四库总目》:当干戈扰攘之际,仗剑从军,备尝险阻,苍凉激楚,一发于诗。
五言古体原本汉、魏,颇得遗意;七言古体,时近李白;五言律体,纯为唐调;七言律体,稍杂宋音,绝句则在唐、宋之间。
元末明初可云挺出。
赵汸、宋廉皆为之序,推崇甚至,良不诬矣!
《诗谈》:郭掾史子章兴洽情真,固是逸才,如「落日平淮树,春潮带皖城」,「东邻茅屋新烟起,南涧石桥春水生」,此例佳甚。
田按:参谋诗天才挺拔,俊逸不凡,郁塞磊落之气,时露毫端。
如《亡家》云;「杖策邓生犹未遇,亡家韩信定谁依?
淩风欲便乘槎去,天上秋虹跨海飞。
」《富池江口夜泊》云:「华发青灯共一船,闻一鸡独起看龙泉,风云未遂平生志惭愧周瑜长十年。
」「草昧英雄望列侯,梦中三十六春秋。
功名总被儒冠误,两岸猿啼夜愁。
」《南康除夜》云:「十年客泪不曾乾,丘陇成行骨肉残。
为报淮南兄与弟,紫髯憔悴未为官。
」甚赋《感土不遇》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曹伯启元 1255 — 133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55—1333 【介绍】: 济宁砀山人字士开
李谦弟子,笃于学问。
世祖至元中兰溪主簿,累迁常州路推官,明于决狱。
延祐间真定路总管,治尚宽简,民甚安之。
五年,为司农丞,至江浙议盐法,置六仓,规定输运之期、出纳次序。
至治间历官集贤学士侍御史,迁浙西廉访使
泰定帝时,辞官归,优游乡社。
庄肃,奉身清约,在中台,所奖借名士尤多。
有《汉泉漫稿》,一作《曹文贞公诗集》。
伯启字士开济宁砀山人
至元中,荐除冀州教授,改江阴路经历,累迁集贤侍读学士,进御史台侍御史,出廉访浙西,遂引年归。
乡人贤之,表所居为曹公里。
天历初,起使淮东,拜陕西诸道行台御史中丞
喟然曰:「吾年且八十,尚忘知止之戒乎!
」辞疾不起,天下之士高之。
至顺三年子震亨殁于常州伯启往拊之。
其明年卒,年七十九。
河南行省左丞追封鲁郡公谥文贞
所著诗文有《汉泉漫稿》十卷,子复亨所编。
士开弱冠,从学于李文正公谦
其筮仕幕僚江南初定,里居乡寓,大夫士殷集,公馀每与陆宪使垕、史总管孝祥陆文圭辈讲磨义理,诗咏酬答,未尝废滞府事也。
遭遇承平,扬历清望,宦辙所至,多寄寓纪述之辞。
如《村居》云:「露坐分榻,郊行解葛衣。
」《宿吕梁》云:「澹烟新店舍,斜月旧河山。
」《赠周可山》云:「立谈千古意,坐占一生间。
」《嘉祥道中》云:「积水不胜流水碧,远山翻比近山青。
」《乡饮礼罢次诸公韵》云:「十年人事成今古,数老天留载典刑。
」《除夜》云:「去岁关心如昨日平明回首又东风。
」《江阴咏怀》云:「山色欲冥知雨信,岸痕齐剥记潮生。
欧阳文公以为思致敏赡,襟韵朗夷。
临文抒志,造次天成。
斯足以称其为人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了义元 1263 — 1334
了义
德清人
俗姓杨
母张氏。
宋景定癸亥举师。
六岁始能言。
从其母诵法华经。
人世事懵无所知。
姿貌凝然。
志若有所待。
年十七。
有僧遇之。
举高峰上堂语。
师矍然起立。
谓僧曰。
能引我往见之乎。
母具装遣之。
行见高峰于天目狮子岩之死关。
以童子给侍左右。
乃令提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因名之曰从一。
他日室中。
举牛过窗棂话。
师儗开口。
峰随痛棒之。
不觉堕于崖下。
同学明通。
扪萝接磴以救之。
则已出半山无所苦也。
谓通曰。
我机缘不在此。
江西见钦公去也。
通曰汝负老汉棒矣。
即与还山之西禅庵
自誓曰。
我七日不證则决去。
端直坚壁。
忘废寝食。
夜则攀树。
露立达旦。
未及所期。
豁然大悟。
驰至死关。
呼曰。
老和尚
今日谩我不得。
呈颂曰。
大地山河一片雪。
太阳一出便无踪。
自此不疑诸佛祖。
更无南北与西东。
明日峰上堂云。
我漫天网子。
打凤罗龙。
不曾遇得一虾蟹。
今日有蟭螟虫撞入。
三十年后。
向孤峰绝顶。
扬声大叫去在。
自此呵励同学。
言不少逊。
乃曰。
尽大地有一人发真归源。
我皆知之。
峰叹其俊快。
久参者愧焉。
几有命如悬丝之虑。
归德清。
其母为卖簪珥。
同入武康上柏山。
结茅以居。
人见其混俗。
罔测其意。
峰召之还山。
峰曰。
大有人道。
你[掐-臼+也]泥带水。
师曰。
两眼对两眼。
峰为落发受具。
改名了义
元贞乙未
高峰示寂。
师亦韬晦。
或游禅林居下板。
孤峭严峻。
不假借人辞色。
或嬉笑怒骂。
粗言秽语。
人所不堪。
或不因劝请。
随机开导。
声如奔雷。
自是王公贵人争相迎。
奉布施充斥。
视之漠如。
泰定三年
归坐祖山
学士大集。
示众曰。
除却语默动静道。
将一句来。
又曰。
一息不来。
向何处安身立命。
答者皆不契。
观师就席之意。
勉徇众望。
多非得已也。
至顺中
仁宗闻师道行。
诏命宣政院
使赍香入山宣问。
敕有司加护。
元统二年
赐号佛慧圆明正觉普度禅师
玺书未至山而师化矣。
前一日召众云。
汝等克念先宗。
弘扬大法。
念报佛恩。
勿生懈怠。
旦起众。
闻空中雷声隐隐。
师已跏趺就逝。
世寿七十二。
僧腊四十九。
藏全身于狮子岩之后。
断崖了义禅师者。
湖州德清汤氏子也。
六岁始言。
言即入理。
常随其母。
诵法华经。
因牵母衣而问曰。
佛放眉间白毫相光。
照东方万八千土。
靡不周遍。
母曾见么。
母答曰。
佛放瑞光。
优昙花
时一遇耳。
又问曰。
因甚又道。
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
母良久。
抚其顶而叹曰。
儿有慧根乎。
更宜广见高明休自屈。
年十七。
闻举高峰妙公警策语。
乃勃起曰。
大善知识也。
我往从之。
其母甚喜。
竟造狮子岩
妙公
公爱其挺特。
俾提一归何处话。
且授名曰从一。
妙公每呼从一。
一每应诺。
公曰。
牛过窗棂头角。
四蹄都过了。
因甚尾巴过。
不得一罔措。
自是一归何处。
与牛过窗棂话。
结成一片。
如碍铁围。
或间求示。
非拳则棒一。
又疑拳棒与本参。
岂相干耶。
偶过钵盂塘。
见松梢雪坠有省。
即举似公曰。
不问南北与西东。
大地山河一片雪。
声未已。
又被痛棒打。
退不觉陨身崖下。
同学扪萝救之。
一乃誓限七日。
昼则桩立。
夜则攀树。
临崖露立达旦。
未及期。
大彻扣关。
大呼曰。
今日瞒我不得也。
公曰。
作么。
曰。
大地山河一片雪。
太阳一照便无踪。
自此不疑诸佛祖。
更无南北与西东。
妙公乃上堂曰。
我布漫天大网。
打凤罗龙不曾。
遇得一虾一蟹。
今日有个蟭螟。
虫撞入三十年。
后向孤峰顶。
扬声大叫。
且道。
叫个甚么。
举拂子云
大地山河一片雪。
一便夺拂子云
尽大地有一人发真归源。
我悉知之。
公便下座。
于是举扬料拣。
词不少逊。
而从一行者之名大显。
辞归。
德清结茆武康
居以事母。
名缁乐访之。
又五载还天日。
妙公曰。
大有人道。
你拖泥带水在。
对曰。
两眼对两眼。
妙公
乃为薙落。
更从一。
名了义
自号断崖
遂单瓢只杖。
渡淮杨。
齐鲁
访燕赵。
五台
随所至处。
辨论风生。
海内丛席为之大震。
中峰本公
状其生平曰。
撞漫天网。
解狮子铃。
情亡断。
石裂崖崩。
夺庞老金珠。
高挥大抹。
将阿爷门户。
竖柱横撑。
这边那边。
了无羁绊。
问禅问道。
不近人情。
大地山河一片雪。
话头流落至今行。
名刹争起之。
不顾。
雍二禅师相继化去。
始住天目正宗寺
年已七十。
道风益峻。
众未尝登百辈半受诸方付嘱者。
就正请益。
不敢生。
忽尝示众曰。
若要超凡入圣。
永脱尘劳。
直须去皮换骨。
绝后再苏如寒灰。
发焰枯木重荣。
岂可作容易想。
我在老和尚处。
多年每被大棒打。
彻骨髓不曾。
有一念远离心。
直至今日。
才触著痛处。
不觉泪流。
岂是你欢喜踊跃。
咬著些子苦味。
便乃掉头不顾。
殊不知苦味。
能除百病。
大凡功夫若到。
省力时。
如顺水流舟。
只要梢公牢牢把柁。
才有丝毫异念。
生管取丧身失命。
若到纯一处。
不可起一念精进心。
不可起一念懈怠心。
不可起一念求悟心。
不可起一念得失心。
才有念生。
即被一切邪魔入你心腑。
使你颠狂。
胡说乱道。
永作魔家眷属。
佛也难救你。
戒之戒之。
元统元年除夕
告众曰。
有一件事。
天来大还。
委悉么良久云。
明日
是元朝越六日
指法云塔西空地曰。
更好立个无缝塔。
归与禅者谈笑自若。
乃曰。
老僧明日天台去也。
侍者曰。
某甲相随得么。
曰。
骑马趁不及。
次日跏趺而逝。
世寿七十二。
坐夏四十九。
奉遗命。
塔于所指之处。
赐号佛慧圆明正觉普度大师
初会葬中峰时。
笑谓众曰。
后十二年
更为老僧
一会及入灭时。
正符其谶。
赞曰。
棒头觅落处。
何如捞月水中。
喝下越端倪。
却似分胶膝里。
师初扣关。
高峰孤硬。
有上山推毂之难。
自后立地知此道。
平常有顺水放舟之快。
想其为人烈丈夫也。
故其问道出家之迹。
颇与卢行者相若说法。
写自心曲。
以真实诲人。
至今传其语。
为禅关策要。
宜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明本元 1263 — 13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3—1323 【介绍】: 僧。
杭州新城人号中峰俗姓孙
仁宗赐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
明本号中峰钱塘人
住雁荡村,姓孙氏,出家吴山圣水寺
高峰原妙禅师天目山,往叩之,一见驩然,薙染于师子院,遂契旨。
与断厓义公俱为高峰座下,或问优劣,曰:义首座固是根老,其如七曲八曲,惟维那却是竿上林新篁,他日成材,未易量也。
元贞间高峰将迁化,以大觉禅寺相属,辞推第一座祖雍主之。
皖山,游庐阜,至金陵,结庵庐州弁山平江雁荡,已而还山,领师子院。
宰相大臣以五山主席交聘,俱力辞,因日避走南北间,朝廷闻其名,特赐金襕伽梨衣,进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欲召见阙廷,终不一至。
惟再封香下诏,即所居修敬而已。
至治三年八月,安坐而逝。
世寿六十有一,僧腊三十有七。
文宗词臣制碑,谥曰智觉,塔曰法云,有《中峰广录》三十卷。
元统二年,诏收入佛藏,艺文监丞揭徯斯为之序,谓其提倡激扬,如四渎百川,千盘万转,冲山激石,鲸吞龙变,不归于海不已。
其大机大用,见于文字有如此者。
中峰屡辞名山,屏迹自放。
时住一船,或僦居城隅土屋,若入山脱笠,即结束而栖,俱名曰幻住
自作《幻住庵记》。
其居东林也,赵学士子昂冯学士海粟为之躬运土木以执役。
初,子昂中峰为友,海粟甚轻之。
一日,子昂中峰往访,海粟出示《梅花百韵诗》。
中峰一览,走笔和之。
复出所作《九字梅花歌》以示,海粟竦然,遂与定交。
明本号中峰钱塘人,住雁荡村,姓孙氏,出家吴山圣水寺,得法于高峰原妙禅师,屡辞名山主席,屏迹自放。
赵孟頫明本友善,子振意轻之,一日,孟頫明本往访子振子振出示《梅花百咏诗》,明本一览走笔和成,复出所作九字梅花歌以示,子振遂与定交。
师。
讳明本
俗姓孙
钱塘人
母娠师时。
无门开道者寄灯笼其家而生师。
师生至性不好弄。
而好歌梵呗结趺坐。
髫𫚇读论孟未终卷。
母丧辍学。
年十五辄然臂持戒。
誓向空寂。
久之。
阅传灯录有疑。
志在参决。
遂登死关。
见妙公。
妙发长不薙。
衣弊不易。
孤峭严冷。
未尝一启齿而笑。
亦未尝为其徒剃落。
独见师即驩然。
欲为祝发。
盖亦已知为大器焉。
久之。
诵金刚经。
恍若解者。
师自谓识量疏通。
于义趣无不融贯。
然非性也。
已薙染给侍死关。
入天目。
于东南诸山最高寒。
廪粟屋材。
微飞挽则莫能至其上。
师昼服力役。
夜事禅定。
十年胁肤不沾席。
后于妙言下。
机旨洞契。
妙以其克肖。
书偈付之。
师益自晦。
未尝以师道自任也。
然而玉在山珠在渊。
其光气自不可掩。
况审之以咨决。
重之以记莂哉。
至元间
松江瞿霆□。
施田建寺于莲花峰
号大觉正等禅寺。
妙将迁化。
以寺属师。
师辞。
师每谓。
住者必无上大道。
其力可以明人天。
夙植福缘。
其力可以荫结徒众。
明智通变。
其力可以酬酢事宜。
故凡住持。
道为之体。
而缘与智为之用。
有其体而缺其用。
则化权不周。
事仪不备。
犹之可也。
使无其体。
而徒倚其用。
则虽处众而众归。
制事而事宜。
亦不足言矣。
况三者并缺而冒焉。
尸之者。
其于因果。
能无惧乎。
五山缺主席。
宰执大臣。
致书币屡以为请。
师皆力辞。
至于穷厓孤洲。
草栖浪宿。
屏遁其迹而避之。
然四方学者。
北殚龙漠。
南踰六诏。
西连身毒。
东极抟
裹粮蹑[尸@憍]。
万里奔走。
而辐辏赴师者。
殆无虚日。
南诏僧玄鉴
素明教观。
辨博英发如。
曰。
吾闻。
大唐有禅宗。
使审是耶。
吾将从学。
设或未当。
吾将易其宗旨。
而俾趋教观。
繇其国来。
一闻师言。
即悟昔非洞发源底。
方图归以倡其道。
而没于中吴
鉴之徒。
画师像归国。
像出神光烛天。
南诏遂宗禅。
奉师为禅宗第一祖。
至治三年春三日
山木稼。
其徒之老异之。
秋八月甲子
师遂入寂。
即山之西冈。
塔其全身。
未逝前一日。
遣别其外护并法属。
一一皆师手书。
是日白虹贯山。
师世寿六十一。
僧腊三十七矣。
师所至。
四众倾慕。
香茗金币。
拜礼供养。
悉成宝坊。
而师一衲一箪。
未尝属目。
人念其丰肌暑月腠腐。
奉葛衣以袣袢者。
师一不以近体。
他可知已。
虽屡辞名山。
以自放于山林江海。
解縢屩脱袍笠。
在处结茆以居。
一皆名曰幻住蒲团禅板。
昼作夜参。
规程条章。
井井森列。
仪矩慎严。
如临千众。
至于激扬提唱。
机用翕㸌。
婴之者胆丧。
闻之者意消。
每谓其教传佛心宗。
单提直指。
恶有所谓微妙授受。
恶有所谓言语依解哉。
故于教法。
欲救其弊砭其病。
皆以身先之师之于物。
洪纤高下。
缓急后先。
拒之不遗。
接之不携。
人虽见其发于悲愿。
而不知其一以诚。
而匪事夫空言也。
当世公卿大夫。
徐君威卿
郑君鹏南
赵君子昂
一闻师之道。
固已知敬。
及亲炙言容。
无不歆慕终其身。
江浙丞相脱驩公。
最号严重。
读师之书。
敛衽望拜。
高丽沈王
以天属懿亲。
万里函香拜礼。
起谓左右曰。
某阅人多矣。
未有如师福德最胜者。
获师示。
涕泣感发。
师躬己以究其道。
岂有毫发涉世意哉。
然而其名不行而彰。
其道不言而信。
自非行戒相应声。
寔一致永久益。
章而弗昧。
亦何以致此哉。
中峰普应国师者。
讳明本
其先临济玄
七传杨岐会
八传无准范
雪岩钦
高峰妙
之嗣四人。
师居其首。
师自临济其世十八。
临济自少林其世十一。
是师为少林二十九世之正胤也。
师出钱塘孙姓。
母李氏梦。
无门开道者
持灯至其家而生。
师生之时。
内室五色光明者三昼夜。
襁褓即具大人相。
坐则跏趺。
嬉戏则为佛事。
既冠。
阅传灯录。
至明知生是不生之理。
为甚却被生死之所流转。
大疑。
乃求依狮子院高峰妙禅师
妙公喜度之。
三载观流泉有省。
妙公印證。
被打趁出。
自此日作夜侍。
常至晨钟鸣不去。
妙公不顾。
久而洞彻旨。
妙公大悦。
书自相赞与师曰。
我相不思议。
佛祖莫能视。
独许不肖儿。
得见半边鼻。
十载
妙公告寂时。
大觉寺属师。
师推首座祖雍主之。
遂一笠吴楚。
西至皖山匡庐
乃东还。
幻住庵于吴雁荡。
遂成丛席。
霆发瞿公请主大觉。
不就。
定叟泰应之。
泰尝受职于一山万矣。
乃欲改嗣于师。
师大不然。
以书却之曰。
昨者坐语。
未及它论。
而首以住院承嗣扣之者。
惟恐足下苟循世谛故也。
与足下。
纳交十六年。
彼此心怀。
洞然明白。
岂意足下不谅愚情。
反欲相及。
何临事反覆若此耶。
古人于法嗣嫡传。
所以深明宗系者。
大法源委。
不可诬也。
世漓俗薄。
奉金请拂。
以院易嗣者有之。
尝痛心于此。
夫大觉虽先师开山。
然十方丛林尽有尊宿。
舍彼不取。
而必欲尸。
何识量之不广也。
非畏住持。
实畏嗣法于开山也。
故退避力辞。
而举足下为之主政
以足下自师一山禅师
岂可苟循世俗而易其所师哉。
繇此言之。
犹不欲以先师座下人。
迭尸大觉。
而况牵枝引蔓。
欲为本之嗣乎。
闻命骇然。
专浼逆流。
塔主预此拜闻。
望以玉峡之音。
直与拈出。
或欲循俗易嗣。
断然不敢与足下一日相聚也。
至扣至扣。
师还天目庐高峰塔。
至大戊申
仁宗在青宫。
聘之不就。
赐金纹衣。
加号法慧禅师
师隐去仪真
己酉
即船以居。
乃吟曰。
懒将前后论三三。
端的船居胜住庵。
为不定方真丈室。
是无住相活伽蓝。
烟村水国晨供。
月浦花汀放晚参。
有客扣舷。
来问道。
头陀不用口。
喃喃庚戌
又还天目。
辛亥
复船居。
吴江陈子聪为师建幻住庵。
师又去之。
北隐汴梁
吟曰。
廛市安居尽自繇。
百般成现绝驰求。
绿菘紫芥拦街卖。
白米青柴倚户收。
十二时中生计足。
数千年外道缘周。
苟于心外存诸见。
敢保驴年合头。
明年又结幻住庵于六安山。
吟曰。
胸中何爱复何憎。
自愧人前百不能。
旋拾断云修破衲。
高攀危磴阁枯藤
千峰环绕半间屋。
境空閒一个僧。
除此现成公案外。
且无佛法继传灯。
丞相脱驩公望风访师。
师又弃庵
去之东海州
吟曰。
道人孤寂任栖迟。
迹寄湖村白水西。
四壁烟昏茅屋窄。
一天霜重板桥低惊涛拍岸明生灭。
止水涵空示悟迷。
象平沉心自照。
波光常与月轮齐。
驩公戒邑吏强师至私第。
乃与中书平章并诸山。
必致师于灵隐
师固辞曰。
夫住持者。
须具三种力。
庶不败事。
一道力。
二缘力。
三智力。
道体也。
智用也。
有其体而缺其用。
尚可为之。
但化权不周。
事仪不备耳。
使道体既亏。
便神异无算。
虽缘与。
智亦奚为哉。
或体用并缺。
冒然居之。
曰因曰果。
宁无慊于中乎。
贫道无其实。
故不敢尸其名。
竟称病还天目。
延祐丙辰
上谕宣政院
简釆名山宿德。
以闻。
承旨者期入天目。
师闻遁去。
南徐丹阳蒋均为建幻住庵。
戊午
又还天目。
明年九月
朝旨褒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
狮子院
为正宗禅寺。
驸马沈王王璋
又赍御香紫衣。
即所居而修敬慕焉。
宣政又以径山请师。
师不就。
乃结幻住庵于中隹山。
中隹去西峰三十里。
岩磴险绝。
缁素跋涉甚难。
求师归院。
至治癸亥
西峰冻涸。
大木摧折。
师自叙曰。
余初心出家。
志在草衣。
垢面习头陀行。
以冒服田衣。
抱愧没齿。
平昔懒退。
非矫世绝俗。
盖以文字则失于学问。
参究则缺于悟明。
寻常为好事者之所称道。
亦报缘之偶然耳。
示微疾。
有省候者。
师皆曰。
幻住庵漏且朽矣。
不可久住也。
有僧告归吴门
师曰。
何不过了。
中秋十三日
手书属弟子曰。
幻者朝死夕化。
骨便送归三塔。
依清规仪式。
不许循世礼也。
次日白虹贯山。
巅师跏趺。
书偈而化。
停龛三日
颜益和悦。
道俗奔集踰
奉全身塔于寺西望江石。
阅世六十一。
坐夏三十七。
明宗己巳赐谥。
智觉禅师
塔曰法云。
元统甲戌
追尊为普应国师
乃以广录三十卷。
颁入大藏。
更命重臣。
国师道行于碑南诏五比丘。
绘师顶相还国
四众迎相。
中庆城相。
放五色异光。
繇是倾信禅宗。
奉师为南诏第一祖。
时皆曰。
本公圆辩不閟。
针砭多方。
哀讲士之趋岐。
伤禅流之混继。
乃推大觉以嗣开先。
玄鉴而化南诏。
𠃔有大愚龙潭信之高风。
至于大功不宰。
至让无名。
杖履萧然。
云行鹤举视声名。
而若浼甘。
肥遁以如饴。
楷芙蓉讷圆通不足过之。
以其瀚海馀波。
烟屯雨骤。
凤阁之儒臣。
醒天潢之贵戚。
永明寿明教嵩
庶可并驾云。
赞曰。
人人抱荆山之璧。
个个得赤水之珠。
何难兄释迦
而弟弥勒。
及读本祖自叙之语。
愧汗横流。
俯仰无地矣。
嗟乎非真祖师心语不吐。
非正嫡裔背汗不流。
心语不吐者昧后也。
背汗不流者欺先也。
昧后欺先。
互相啖啖。
祖隐现。
堪忍世界。
何日而休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明本字幻住晚号中峰姓孙氏钱塘人
幼好梵呗,长乃出家。
初依吴山圣水,闻高峰原妙天目山师子岩立死关,以待参学。
明本往叩之,原妙欣许,知为大器。
久之,明本诵《金刚经》恍有开解者,谓“识量依通,虽于义趣通解,终非悟也。
”已而薙染。
原妙闭关独居,誓不接纳,独见授以䛡头。
由是给侍死关,昼服力役,夜事禅定,十年而学成,豁然超脱。
宗旨别传,九流诸子,罔不淹贯,激扬提唱,机锋翕靃,圆转不穷,时称大辩焉
元贞间高峰将迁化,以大觉禅寺相属,辞之。
皖山,游庐阜,至金陵结庵庐州弁山,及平江雁荡。
已而还山,领师子院。
宰相大臣以五山主席交聘,俱力辞,因日避走南北间。
朝廷闻其名,特赐金襕伽梨,进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
元统二年,并诏明本所著《广录》三十卷收入佛藏,揭徯斯为之序。
至治三年八月,安坐而逝,寿六十一,腊三十七。
文宗词臣制碑,谥曰“智觉”,塔曰“法云”。
明本履长大,倍于时人,所遗麻履二,尚藏寺中。
寂时茶毗于天目,虞集铭其塔,赵孟頫书其净土诗。
初,松雪极致敬礼,冯海粟意殊不然,及示《梅花诗》六十首,明本和之,复成百咏,及九言一首,冯由是叹服加礼焉。
今有爪发舍利塔圣水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无极导元 1268 — 1332年1月6日
无极导禅师者。
吴兴赵氏子。
宗室也。
母计氏。
素慕佛乘。
咸淳四年十月
将诞。
梦白光盈室者三夕
师之生。
未尝啼哭。
兵下江南
居民逃散。
母𢹂之匿苫中。
游兵俘母去。
父求之遇害。
某氏怜其孤儿育于家。
稍长。
常语人曰。
谁无父母。
吾父死将奈何。
母被俘而北。
吾愿毕此生以求见。
不然何以生于天地间耶。
啼泣。
誓于观音大士。
日暮必二千拜。
期以见母。
凡艺事。
苟可款曲近人者。
虽至污贱甘为之。
遂隐于刀镊。
以行走十寒暑。
河间乐寿县
有老翁示其处。
盖贵宦家
见母而不能辩。
师乃称己乳名。
与内外族姻。
抱持恸哭。
哀动路人。
母曰。
吾不幸至此。
朝夕祷天乞归。
此虽富贵。
从汝归死足矣。
然居此久。
容徐图之。
踰年言于官。
而后奉母以南。
因请曰。
母子相离二十有三年。
幸而见母。
皆佛菩萨力。
乃制竹舆。
坐母其上。
负戴以行。
十步则辍而拜。
至普陀洛伽山而返。
犹以未足以报亲。
报亲莫如入道。
遂从铁山琼禅师落发。
咨叩玄要。
深坐崖庵。
昼则以菅。
夜则霜露凝寒。
豺虎交前弗顾也。
及庵信公。
说法道场山
侍母进谒。
益夺烈坚忍胁不傅席。
过杭之净慈。
值无有元公。
与语器之。
偶泛湖闻渔歌。
脱然有省。
走證元公。
公隔窗语师曰。
此间无尔栖迹处。
师拂衣去。
寻筑慈照庵弁山之阳。
母以念佛三昧终于庵。
既葬。
一夕空中有白衣人语曰。
缘在宜兴
乃得玉峰于万山之中建寂炤禅院
于邑东北。
作中隐院。
接云水往来者。
宜兴之人。
翕然宗之。
至顺三年正月六日
无疾趺坐而化。
世寿六十五。
腊三十
阇维。
舍利无算。
分塔于寂炤中隐二处。
左丞危素
为之铭曰。
建炎渡江乘六龙。
维城布护多其宗。
吴兴近辅友徐隆。
熊罴奄至迅如风。
孤儿父母迍苫中。
父死母俘儿莫从。
天地远。
河山重。
呱呱夜哭天蒙蒙。
归依大士极严恭
隐身刀镊冀母逢。
十年瀛州睹音容。
迎归苕霅欢声同。
一朝剪发辞樊笼。
禅林叩击师琼公
歘聆渔歌万念空。
前后际断无初终。
西游荆溪隐玉峰。
寂而能炤真圆通。
岩岩两塔树柏
史氏著铭示无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梵琦元末明初 ? — 137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70 【介绍】: 元明间僧人
浙江象山人俗姓朱字楚石小字昙曜
出家后居嘉兴天宁寺
明初太祖建法会于蒋山,征江南成德高僧为第一。
学行为当世所推崇,禅寂之外,专志净业。
自号西斋老人
所作西斋净土诗数百首,皆蕴含净土宗教义以劝世。
梵琦楚石小字昙曜象山人姓朱氏出家海盐天宁永祚寺得法于径山元叟端和尚元英宗诏令金书藏经闻谯楼鼓声豁然大悟遍主法席名满夷夏泰定中当湖福臻院晚归天宁筑西斋退老明兴再被诏徵建法会于蒋山居第一赐伊蒲供于文楼洪武三年秋问鬼神之理馆于天界寺示微疾书偈曰真性圆明本无生灭木马夜鸣西方日出书毕而化赐谥佛日普照慧辩禅师宋濂为撰塔铭铭曰大监密旨馀十传妙喜起蹴龙象筵有如大将据中坚铁卒十万佩櫜鞬或触之者命发悬谁欤五世称象贤佛日晓出瀛海壖红焰闪闪行中边流光所至无幽玄忆初飞锡来北燕彤楼画阁金星躔一击三际皆廓然火中新敷清净莲绀色涵空绝蔓牵自兹口喷百丈泉洗涤五浊离腥膻内而诸夏外朝鲜纷纷来者人驾肩示以实相非空言塔庙赫赩名山川一佛能变万与千会万归一道则全不识诬为有漏缘帝敕中使来传宣钟山法超沈绵万人瞻依曲两拳一朝入灭同蜕蝉西方弹指即见前白玉楼阁琉璃田金铃宝树演真诠师之往矣神弗迁寂光常定无偏圆我作铭诗翠琰镌昭朗盛业垂年年愚庵及公有悼楚石诗云潦倒奚翁的骨孙高年说法屡承恩麻鞋直上黄金殿铁锡时敲白下烦恼海中垂雨露虚空背上立乾坤秋风唱彻无生曲白牯狸奴亦断魂钱与善曰曹溪五派临济妙喜递传元叟琦公嗣之有六会录流布丛林电坼霜开金声玉振姚广孝亦谓琦公于净业一门至老力行不懈后云溪宏禅师亦推为明宗师第一有净土和陶诸诗北游凤山西斋三集自楚石倡诗教于永祚正嘉隆万间诗僧辈起吟派之盛于兹为最矣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楚石小字昙曜,族姓朱氏,象山人,居海盐天宁寺
明初,徵至京建法会,赐第一座。
有《北游》、《凤山》、《西斋》三集。
行实 师讳梵琦
楚石其字也。
宁波府象山县人
姓朱氏
年九岁。
授经于讷翁谟公。
十六剃染。
阅楞严经有省。
元叟端公
西楼鼓声。
汗如雨下。
因偈曰。
捉得红炉一点雪。
却是黄河六月冰。
元叟
元叟许可。
会报恩虚席以待。
师勉赴。
而筑室西斋。
为终焉之计。
师形躯短小。
而神观精朗。
举扬正法。
无愧妙喜
世寿七十五。
僧腊六十三。
有六会语录行世。
上堂 除夜小参。
善哉三下板。
知识尽来参。
既善知时节。
吾今不再三。
诸仁者。
一举更不再举。
今已再举。
一闻更不再闻。
今已再闻。
头头上明。
物物上了。
如理如事。
亘古亘今。
不是涅槃心。
亦非正法眼。
恁么恁么。
三世诸佛祇言自知。
不恁么不恁么。
六代祖师无启口处。
设使言前荐得。
犹为滞壳迷封。
假饶句下精通。
未免触迷狂见。
今红炉上拾得一点雪。
枯木上糁些子花。
与你诸人赴个时节。
残灯随腊尽。
爆竹送春来。
复举盘山云。
向上一路。
千圣不传。
慈明云。
向上一路。
千圣不然。
妙喜云。
向上一路。
热碗鸣声。
师云。
三大老尽力道。
只发明得向下一路。
若是向上一路。
驴年未梦见在。
普说 上堂。
举僧问乾峰。
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未审路头在什么处。
峰以拄杖画一画。
云在这里。
师云。
白云万里。
僧举前话问云门。
门云。
扇子𨁝跳上三十三天
筑著帝释鼻孔。
东海鲤鱼打一棒。
雨似盆倾。
师云。
白云万里。
忽有人出来。
问天宁与么批判。
还惬得二大老意么。
向他道白云万里。
呵呵呵。
啰啰哩。
啰啰哩。
啰啰哩。
刹刹尘尘知几几。
十字街头石敢当。
忽然吸竭沧溟水。
你辈茄子瓠子那里知得。
拍禅床便起。
当晚小参。
僧问诸佛不出世。
祖师不西来。
佛法遍天下。
谈玄口不开。
既是佛法遍天下。
为什么谈玄口不开。
师云。
南斗七。
北斗八。
进云。
未审此理如何。
师云。
去去西天路。
迢迢十万馀。
乃云。
人天众前激扬此事。
也须是本分衲僧始得。
若非本分衲僧
未免遭人怪笑。
只如适来禅客立个问头。
恁么答他。
却理会不得。
再举一遍。
既是佛法遍天下。
为什么谈玄口不开。
檐声未断前宵雨。
电影还连后夜雷。
结夏小参。
僧问如何是山里禅。
师云。
胡孙上树尾连颠。
进云。
如何是城里禅。
师云。
十字街头一片砖。
进云。
如何是村里禅。
师云。
扶桑人种陕西田。
进云。
谢师答话。
师云。
苍天苍天。
乃云。
衣食养寿命。
一日不可无。
粪埽敌寒暑。
粗粝疗形枯。
昨日三春。
今朝九夏。
何不趁色身强健时。
拨教生死路头明白。
要去便去。
要住便住。
谁障得你。
谁碍得你。
岂不俊哉。
岂不快哉。
且道生死路头作么生拨。
空手把锄头。
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
桥流水不流。
若不会。
与你下个注脚。
空手把锄头。
骤马上高楼。
步行骑水牛。
闹处冷湫湫。
人从桥上过。
饭萝头受饿。
桥流水不流。
拨火觅浮沤。
时不待人。
参。
复举圆觉经云。
居一切时。
不起妄念。
于诸妄心。
亦不息灭。
住妄想境。
不加了知。
于无了知。
不辨真实。
师云。
若然。
道有也得。
道无也得。
向上也得。
向下也得。
得也得。
不得也得。
数片白云笼古寺
一条绿水绕青山。
示众 师云。
一朝村院主
万劫出头难。
大难大难。
若是个汉。
佛语祖语不教蕴在胸襟。
掉向他方世界。
何况世间浅近之学。
便诵得四韦陀典。
但增妄想。
堪作甚么。
食人涎吐。
未有了日。
不如无事好。
见我道无事。
便作无事会又争得。
若要真个无事。
须下死工夫。
大死一回。
死中得活。
便能超毗卢。
释迦
百匝千重。
七通八达。
祖师巴鼻。
向上宗乘
尽与埽除。
不劳拈出。
云门云。
我今日共你说
屎灰屎火。
泥猪疥狗。
不识好恶。
屎坑里作活计。
汝若跳出屎坑。
却来山僧手里吃棒。
示众。
看这般时节。
志学道兄弟那里放包。
从上来建立门庭为什么事。
可但为你几乡亲法眷。
图口腹。
恣无明。
成群作队。
造地狱业。
佛法禅道推向一边。
争知业报卒亸避不得。
刀山剑树。
镬汤炉炭。
无人替代渠。
如今大方丛林。
兵变以来。
南北东西。
万中无一。
因什么如此。
盖是恶贯满。
业果熟。
自作自受。
更教谁承当。
祖师劝你出家。
终不但为衣食名利抛乡别井也。
只为生死事大。
无常迅速。
寻师访友。
切切究明。
喷地一发。
成佛作祖去。
报父母深恩去。
度脱天下人去。
既不如此。
因何出家。
冷地思量。
古风大好。
饥则乞食。
寒则补衣。
日中一餐。
树下一宿。
旅泊三界。
示一往还。
永断无明。
方成佛道。
岂不见无业国师示众云。
古人得意之后。
茅茨石室。
折脚铛里煮饭吃过三二十年。
名利不干怀。
财宝不为念。
大忘人世。
隐迹岩丛。
君王命而不来。
诸侯请而不赴。
岂同吾辈贪名爱利。
汩没世涂。
如短贩人。
有少希求。
而忘大果。
与么指示。
可煞分明。
作福不如避罪。
多虚不如少实。
在此衣线下一道圆光。
阿谁无分。
莫教失却人身。
只要你直下搆取。
便与佛祖齐肩。
若道山僧妄语。
甘入拔舌地狱。
示众。
教中有六念。
念佛。
念法。
念僧。
念戒。
念天。
念施。
衲僧门下念个什么。
若道念佛。
念著佛字。
漱口三日
不可是念佛也。
若道念法。
法尚应舍。
何况非法。
不可是念法也。
清净行者。
不入涅槃。
破戒比丘
不入地狱。
不可是念僧也。
持犯但束身。
非身无所束。
不可是念戒也。
三界无安。
犹如火宅。
不可是念天也。
施者受者。
并所施物。
三轮空寂。
俱不可得。
不可是念施也。
莫是无念么。
才无念便是有念。
避溺投火。
转见病深。
直饶独脱无依。
要作山僧奴子未可在。
欲得会么。
千年无影树。
今时没底靴。
举云门一日拈拄杖云。
凡夫实谓之有。
二乘析谓之无。
缘觉谓之幻有。
菩萨当体即空。
衲僧见拄杖但唤作拄杖。
行但行。
坐但坐。
总不得动著。
妙喜云。
我不似云门老人。
将虚空剜窟笼。
蓦拈拄杖云。
拄杖子不属有。
不属无。
不属幻有。
不属即空。
卓一下云。
凡夫二乘缘觉菩萨尽向这里各随根性悉受用。
惟于衲僧分上为害为冤。
要行不得行。
要坐不得坐。
进一步则被拄杖子迷却路头。
退一步则被拄杖子穿却鼻孔。
只今莫有不甘底么。
试出来与拄杖子相见。
如无。
来年更有新条在。
恼乱春风卒未休。
凡夫不合起有见。
二乘不合起无见。
缘觉不合起幻有见。
菩萨不合起当体即空见。
不可放过。
云门老汉贪观白浪。
失却手桡累天下衲僧总落拄杖圈䙌。
放过不可。
好与一坑埋却。
举昔有一婆子施财。
赵州和尚转大藏经。
赵州下禅床绕一匝云。
藏已毕
人回似婆子。
子云
比来请转一藏。
何和尚只转半藏。
妙喜云。
众中商量道。
如何是那半藏。
或云再绕一匝。
或弹指一下。
或咳嗽一声。
或喝一喝。
或拍一拍。
恁么见解。
只是不识羞。
若是那半藏。
莫道赵州更绕一匝。
直饶百千万亿匝。
于婆子分上只得半藏。
设使更绕须弥山百千万亿匝。
于婆子分上亦只得半藏。
假饶天下老和尚亦如是绕百千万亿匝。
于婆子分上也只得半藏。
设使山河大地。
森罗万象。
若草若木。
各具广长舌相
异口同音。
从今日转到尽未来际。
于婆子分上亦只得半藏。
诸人要识婆子么。
良久云。
鸳鸯绣出从君看。
不把金针度与人。
师云。
这婆子谓赵州只转半藏。
弄假像真。
当时只消道何不向未绕禅床时会取。
举德山小参示众云。
老僧今夜不答话。
问话者三十棒。
时有僧出礼拜。
德山便打。
僧云。
某甲话也未问。
为什么打某甲。
山云。
你是甚处人。
僧云。
新罗人
山云。
未跨船舷。
好与三十棒。
法眼云。
大小德山话作两橛。
圆明云。
大小德山龙头蛇尾。
雪窦云。
德山握阃外之威权。
有当断不断不招其乱底剑。
要识新罗僧
只是撞著露柱底瞎汉。
毒鼓未击。
早是鸭闻雷。
漫天网未收。
跃鳞冲浪来。
德山老。
德山老。
正令当行非草草。
法眼重加矢上尖。
圆明更向声前扫。
千古流芳雪窦师。
长剑在手亲提持。
举德山挟复子到沩山
上法堂。
从东过西。
从西过东。
沩山默坐不顾。
德山云。
无无。
便下去。
复云。
也不得草草。
遂具威仪见沩山
提起坐具云。
和尚
沩山拟取拂子。
德山便喝。
当时背法堂著草鞋便去。
沩山至晚问首座
适来新到在什么处。
首座云。
当时背法堂著草鞋便去。
沩山云。
还识此子么。
已后向孤峰项上蟠结草庵呵佛骂祖去在。
作家相见。
无背无面。
眼似流星。
机如闪电。
提起坐具。
略露锋铓。
拟取拂子。
快便。
已后孤峰结草庵
牛头向北马头南。
开示 既称长老
出世为人。
喻如金錍刮眼膜
非是小事。
若伤锋犯手。
未免破睛。
危乎险哉。
间不容发。
岂可恣矇袋。
掉三寸舌。
脱空瞒人。
你看他挟山初住京口寺。
已有发明。
到垂手处。
不无渗漏。
后往华亭见船子。
及船子向他道。
离钩三寸。
子何不道。
道不得。
劈口一桡。
竿头丝线从君弄。
不犯清波意自殊。
始大彻。
所以道参禅须是悟始得。
悟了须是见人始得。
若不见人。
只成杜撰禅和。
说拍盲禅。
到处教坏人家儿女去也。
第一本领要端正。
履践须明
院子大小正当置之度外。
临济风穴首山何尝聚三百五百众来。
至今道行天下。
所谓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也。
又云兄弟开口便道我是禅和。
及问他如何是禅。
便东觑西觑。
口如扁担相似。
苦哉屈哉。
吃著佛祖饭。
不去理会本分事。
争持文言俗句。
高声大语。
略无忌惮。
全不识羞。
有般底不去蒲团上究明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
冷地里学客舂。
指望求福。
忏除障。
与道太远在○凝心敛念。
摄事归空。
念想才生。
即便遏捺。
如此见解。
即是落空亡的外道。
魂不返的死人。
又有妄认能瞋能能见能闻。
认得明了。
便是一生参学事毕。
我且问你。
无常到时。
烧作一堆灰。
这能瞋能能见能闻的什么处去也。
恁么参的。
是药汞银禅。
此银非真。
一煅便流。
因问你寻常参个什么。
答道有教参万法归一。
一归何处。
又教我只如此会。
今日方知不是。
就和尚请个话头。
我道古人公案有什么不是。
汝眼本正。
因师故邪。
累请不已。
净土诗(略举十首) 有个弥陀在自心。
才生一念隔千岑。
于中岂待回光照直下翻为向外寻。
绿水青山皆妙体。
黄莺紫燕总玄音。
凡夫只为贪瞋重。
不觉身栖宝树林。
遥指家乡落日边。
一条归路直如弦
空中韵奏般般乐。
水上花开朵朵莲。
杂树枝茎成百宝。
群居服食胜诸天。
吾师有愿当垂接。
不枉翘勤五十年。
一朵莲含一圣胎。
一生功一花开。
称身璎珞随心现。
盈器酥酡逐念来。
金殿有光吞日月。
玉楼无地著尘埃。
法王为我谈真谛。
直得虚空笑满腮。
将参法会礼金仙。
渐逐香风出宝莲。
红肉髻光流不尽。
紫金身相照无边。
重重树网垂平地。
一一华台接远天。
诸佛界中希有事。
了如明镜现吾前。
一寸光阴一寸金。
劝君念佛早回心。
饶凤阁龙栖贵。
难免鸡皮鹤发侵。
鼎内香烟初未散。
空中法驾已遥临。
尘尘刹刹虽清净。
独有弥陀愿力深。
金作层楼玉作台。
琉璃田地绝纤埃。
惟心净土无高下。
自性弥陀不去来。
红日初非天外没。
莲只在意根栽。
众生障重须存想。
想极情亡眼豁开。
莫将胎狱比华池
早向池中占一枝。
却坐宝华成佛子。
何烦慈母浴婴儿。
口餐法喜真肴馔。
心得明门妙总持。
般若台前定回日。
令人长忆雁门师。
多言极乐向西寻。
究竟不离清净心。
空影入池皆碧玉。
日光穿树尽黄金。
事如梦幻虽非实。
理到圆常却甚深。
八万四千真相好。
请君危坐扣灵襟。
须摩提国赞何穷。
不与他方佛境同。
百味酸甜长满钵。
一身轻健任游空。
初心便获无生忍。
具缚能教宿命通。
今古往生留传记。
尽尘沙界扇慈风。
念极心开见佛时。
自然身到碧莲池。
火轮罪净千千劫。
琪树光分万万枝。
善友深谈终不厌。
灵禽妙语实难思。
功成果满须臾事。
尚谓奔流闪电迟。
袾宏曰。
本朝第一流宗师。
无尚于楚石矣。
筑石室。
扁曰西斋。
有西斋净土诗一卷行世。
今止录十首以见大意。
彼自号禅人而浅视净土者。
可以深长思矣。
字楚石
明州象山人
姓朱
父杲。
好善。
有隐德。
母张氏。
事佛惟谨。
大元元贞二年。
丙申六月。
梦日堕怀而生。
襁褓中。
有神僧见之。
谓曰。
此儿佛也。
他日当大振佛法。
四岁失怙恃。
祖母王氏鞠之。
六岁善属对。
七岁能书大字。
诗书过目不忘。
九岁抵西淅。
海盐天宁衲翁模受经业。
年十六。
入杭昭庆受具戒。
一日阅首楞严。
有说偈曰。
七处徵心心不肯。
八还辨见见元无。
劈开秘密千重锁。
迸出圆明一颗珠。
从此圣凡知解绝。
有何生死性情拘。
话头拈起知音少。
留与人间作楷模。
元叟端禅师
径山
师往参即问。
如何是言发非声。
色前不物。
叟遽云。
言发非声。
色前不物。
速道速道。
师拟进语。
叟震威一喝。
师乃错愕而退。
英宗皇帝诏善书者赴阙。
金书大藏经。
师在选中。
辞叟遂行。
既至。
馆于万宝坊。
崇天门
一夕睡起。
闻䌽楼鼓鸣。
豁然大悟。
彻见径山为人处。
述偈曰。
崇天门外鼓腾腾。
蓦劄虚空就地崩。
拾得红炉一片雪。
却是黄河六月冰。
甲子东归。
再参元叟径山
叟迎笑曰。
且喜汝大事了毕。
遂以第二座延之。
学者多咨叩焉。
未几以行宣政院命。
出世海盐州之福臻。
题五相无碍曰。
万法圆成一念中。
众生世界尽牢笼。
光相大小珠相似。
赤白青黄色不同。
毕竟未知何处起。
如今方信本来空。
平常一句如何会。
日出西方。
夜落东天。
迁州之天宁。
至元迁杭之报国。
至正迁嘉兴本觉
丁亥
赐号佛日普觉慧辩禅师
复迁天宁。
建大毗卢阁
又建宝塔七层。
高二百四十馀尺。
塔成忽偏倚欲什。
师日祷于佛。
夕大风雨。
州民闻空中有声曰。
急往天宁救塔。
明日塔乃四正如初。
后以兵燹殆废。
失顶之宝瓶。
师复鸠施完葺。
以钱铸宝瓶补之。
上瓶之日。
天花纷雨。
异香满空。
大明洪武元年秋九月
江南大浮图十馀人。
蒋山寺
作大法会。
师与其列。
随升座说法。
以耸人天龙鬼之听。
上大悦。
二年三月
复修故事。
召师说法。
锡燕于文楼下。
亲承顾问。
内府白金以赐。
馆于天界寺
上以鬼神情状。
幽微难测。
命著三藏之说。
既而援据经论成□将入奏。
忽示微疾。
越四日。
趣左右具浴更衣。
索笔书偈曰。
真性圆明。
本无生灭。
木马夜鸣。
西方日出。
厉声一喝。
泊然而化。
茶毗。
齿牙舌根数珠咸不坏。
弟子文晟奉归海盐
建塔于天宁永祚禅寺
梵琦
楚石其字也。
小字昙耀
明州象山人
姓朱氏
父杲。
母张氏。
张梦日坠怀而生。
师方在襁褓中。
有神僧摩其顶曰。
此佛日也。
他时能炤烛昏衢乎。
人因名之为昙耀云。
年七岁。
灵性颖发。
读书即了大义。
或问所嗜何言。
即应声曰。
君子喻于义。
至于属句仿书。
皆度越馀子。
远近号为奇童
九岁弃俗入永祚。
受经于讷翁谟师。
寻依晋翁询师于湖之崇恩
询师。
师之从族祖也。
赵魏公
见师器之。
为鬻僧牒。
得薙染为沙门
继往杭之昭庆
受具足戒。
年已十有六矣。
询师迁住道场
师为侍者
居亡何。
司藏室。
阅首楞严经。
至缘见因明暗成无见处。
恍然有省。
历览群书。
不假师授。
文句自通。
然胶于名相。
未能释去缠缚。
元叟端公倡道双径。
师往问云。
言发非声色前不物。
其意何如。
元叟
就以师语诘之。
师方拟议欲答。
元叟叱之使出。
自是群疑塞胸。
如填钜石
英宗诏。
粉黄金为泥。
书大藏经。
有司以师善书。
选上燕都
一夕闻西城楼鼓动。
汗如雨下。
拊几笑曰。
径山鼻孔。
今日入吾手矣。
因成一偈。
有拾得红炉一点雪。
却是黄河六月冰之句。
翩然南旋。
再入双径。
元叟
见师气貌充然。
谓曰。
西来密意。
喜子得之矣。
遽处以第一座。
且言。
妙喜大法。
尽在于师。
有来参叩者。
多令师辨决之。
元泰定中
行宣政院
稔师之名命。
出世海盐之福臻。
遂升主永祚。
永祚师受经之地。
为创大宝阁。
范铜铸贤劫千佛。
而毗卢遮那。
文殊师利
普贤。
千手眼观音诸像。
并寘其中。
复造塔婆七级。
崇二百四十馀尺。
功垂就。
偏将压。
师祷之。
夜乃大风雨。
居氓闻鬼神相语。
曰。
天宁塔偏。
亟往救之。
迟明。
塔正如初。
迁杭之报国。
嘉兴本觉
更搆万佛阁
九楹间。
宏伟壮丽。
俨如天宫。
下移人世。
帝师嘉其行业。
赐以佛日普炤慧辩禅师之号。
佛日颇符昔日神僧之言。
识者异焉。
会报恩光孝虚席。
佥谓报恩一郡巨刹。
非师莫能居之。
师勉徇众请而往。
寻退隐永祚。
筑西斋。
为终焉之计。
至正癸卯
大夫
强师主其寺事。
时塔燬于兵。
师重成之。
景瓛为铸宝壶冠于颠。
感天花异香之祥。
师举景瓛为代。
复归老于西斋。
入我明洪武元年
江南大浮屠十馀人。
蒋山禅寺
作大法会。
师实预其列。
升座说法。
以耸人天龙鬼之听。
上大悦。
二年春复如之。
锡宴文楼下。
亲承顾问。
暨还。
内府白金以赐。
三年之秋
上以神鬼情状。
幽微难测。
意。
遗经当有明文妙柬。
僧中通三藏之说者问焉。
师以梦堂噩公
行中仁公对。
同馆于大天界寺
上命仪曹劳之。
既而援据经论成书。
将入朝敷奏。
师忽示微疾。
越四日。
趣左右具浴更衣。
索笔书偈曰。
真性圆明。
本无生灭。
木马夜鸣。
西方日出。
书毕谓梦堂曰。
师兄。
我将去矣。
梦堂曰。
子去何之。
师曰。
西方尔。
梦堂曰。
西方有佛。
东方无佛耶。
师厉声一喝。
泊然而化。
时禁火葬。
礼部以闻。
上特命从其教。
茶毗之馀。
齿牙舌根数珠咸不坏。
设利粘缀。
遗骨累累然如珠。
弟子奉骨及诸不坏者。
海盐
建塔于天宁永祚禅寺
葬焉。
世寿七十五。
僧腊六十三。
其说法机用。
则见于六会语。
其游戏翰墨。
则见于和天台三圣。
永明寿陶潜林逋诸作。
别有净土诗。
慈氏上生偈。
游凤山西斋三集。
通合若干卷。
并传于世。
师为人。
形躯短小。
而神观精朗。
举明正法。
滂沛演迤。
有不知其所穷。
凡所涖之处。
黑白向慕。
如水归壑。
一弹指间。
涌殿飞楼。
上插云际。
未尝见师有作。
君子谓师。
纵横自如。
应物无迹。
山川出云。
雷蟠电掣。
神功收敛。
寂寞无声。
繇是。
内而燕齐秦楚。
外而日本高丽
咨决心要。
奔走座下。
得师片言。
装潢袭藏。
不翅拱璧。
师可谓无愧妙喜诸孙者矣。
师讳梵琦
字楚石
明州象山人
朱姓
母张氏。
元元贞二年丙申六月丁巳
生在襁褓。
有僧见而谓其父曰。
此儿必当振佛法。
照耀浊世。
九岁从海盐天宁讷公受业。
十六为僧。
二十侍族祖晋翁洵公。
因阅楞严至缘见因明。
暗成无见。
不明自发。
则诸暗相永不能昏。
于此有省。
于向上一著尚有滞碍。
元叟端和尚径山
往参谒。
问。
如何是言发非声。
色前不物。
叟遽云。
言发非声。
色前不物。
速道速道。
师拟进语。
叟震威一喝。
师乃错愕而退。
已而应书写大藏之选。
京师崇天门
一夕闻䌽楼上鼓声。
豁然大悟。
东归。
再参元叟
叟笑迎曰。
且喜大事了毕。
未几。
出世海盐之福臻。
至元乙亥迁杭之报国。
洪武元年九月十一日
徵师说法于蒋山。
 上大悦。
明年七月复被召。
二十六日偈曰。
真性圆明。
本无生灭。
木马夜鸣。
西方日出
坐而逝。
阇维。
齿舌数珠不坏。
有语录二十卷及西斋净土诗行世。
楚石禅师
名梵琦
径山元叟端禅师之高弟也。
道弘海盐福臻。
次则天宁。
乃至杭州报国。
嘉兴本觉
德风所被。
重九洲。
当元文顺二帝时。
楚山南北。
浙水东西。
其有道尊宿。
无不经锡徽号。
独远引不与焉。
至正间
帝师强赠师号佛日普照慧辨
亦不署也。
暮年以门人景献
代主天宁法席。
则别筑方斋于天宁院西。
为休老计。
自称西斋老人
至正间
四方多事。
士大夫逃禅海滨者众矣。
从西斋游者。
宋公景濂辈。
最称博物。
入西斋之门。
剧谈多北。
或有问时势否臧。
但唱休休歌。
其声韵莫测。
癸卯
元帝师以手书微
称病笃不赴。
戊申
明高帝建极。
以为折抱毁鼓之初。
而殁于王事者无答焉。
遂蒲车四出。
徵天下高行沙门
仪曹
升座于蒋山。
使存亡者。
均沾法利。
高帝见提唱语。
大悦。
明年春
召入宴文楼。
年迈。
赐杖而行。
馆天界。
明年复徵天下有道禅师
均赴天界。
其赴尊宿三十馀员。
元叟之门者。
三居一焉。
国清昙噩
双径智及
三人。
频入宴文楼论道。
高帝问鬼神幽玄不测之理。
援据经论。
剖释宸衷。
然起居脱略。
无异西斋时。
高帝每叹曰。
楚石真林下道人也。
是年七月十六日
呼侍僧进墨池
大书一偈曰。
真性圆明。
本无生灭。
木马夜鸣。
西方日出
即谓噩梦堂曰。
师兄我去也。
曰。
何处去。
震声一喝而逝。
年七十有五矣。
以遗偈闻高帝
命依法阇维。
其不坏者二。
齿如珂玉。
舌如珊瑚。
无数舍利。
连缀其上。
归塔天宁西斋。
愚庵以偈哭曰。
匡床谈笑坐跏趺。
遗偈亲书若贯珠。
木马夜鸣的别。
西方日出古今无。
分身何啻居天界。
弘法毋忘在都。
白发弟兄空老大。
刹竿倒却要人扶。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三
释梵琦字楚石小字昙耀象山人
尝阅《楞严》,至“缘见因明,暗成无见”,恍然有悟。
元叟端倡道双径,往问之:“言发非声,色前不物,其意如何?
”叟就以诘之。
拟答叟,叱之使出,自是胸疑,如填巨石。
元英宗诏,粉黄金为泥书大藏经,以善书,选至阙下。
一夕闻楼鼓动,汗如雨下,拊几笑曰:“径山鼻孔,今日入吾手矣。
”因成偈有“舍得红炉一点雪,却是黄河六月冰”之句。
旋入双径,叟见其气宇充然,谓曰:“西来密意,喜子得之矣。
元泰定中,出主海盐之福台,寻迁永祚。
明洪武初,诏名浮屠,于蒋山建广荐会,应诏跻席说法,圆音高唱,万籁俱清。
帝心悦怿,赐宴文楼,亲承顾问,既还出帑金以赐之。
馆于天界寺,忽谓噩梦堂曰:“吾将去也。
”曰:“子欲何之?
”曰:“西方尔。
”因訉之曰:“西方有佛,东方无佛。
”邪厉声一喝,泊然而化。
荼毗,齿牙舌根,数珠咸不坏,舍利黏缀,遗骨累累如珠,所著有《楚石语录》及《和永明山居诗》,并见《寺志》。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